8月27日亞東集團趙總、劉總帶領營銷、生產、技術、質檢、應用團隊一行九人對韓國某企業進行了為期4天的參觀學習。通過對該企業的生產工廠、研發中心進行參觀,第一印象是技術先進、管理規范、自動化程度高、有深厚的技術底蘊和文化內涵,感觸頗深。
該公司的4個工廠擁有20,000噸的年生產能力,而且具備有Dyno Mill, R.O. system, Spray dryer, Nauta mixer, Automatic packing system等高端設備。他的實驗室配置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檢測數據的準確性,都得到SGS通用檢測公司的認可(是SGS公司外圍合作實驗室之一)。有著良好的染料市場行情收集,品質分析渠道,并且在生產、品質、采購渠道、銷售渠道等過程管理都用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各個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首先我們參觀了KISCO(染料生產廠),占地17557平方米年產染料2萬噸(占地和產能比亞東略?。?,但全廠員工只有94人。一進廠區,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不是一家染料加工廠,看不到一點染料的痕跡,沒有異味,沒有粉塵,也沒有噪音。整個廠區地面干干凈凈,沒有一絲雜物亂丟亂放的現象,各種垃圾分類收集到不同的垃圾箱內(連垃圾箱外面都是干干凈凈的),物品碼放整齊合理,噸桶擺放得橫平豎直。自動化倉庫配置很高,都是電腦操作,哪種產品需要出庫,在電腦上操作,馬上自動輸出,極大的降低了人工管控強度。生產車間(沒有參觀大噸位的生產車間)的布置也是緊湊合理,空間利用率極高,工作環境一塵不染,員工穿戴整潔,勞保護具配帶齊全。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儀器儀表健全使用,作業指導書、操作臺賬擺放在制定位置。干燥工段,整個烘燥工段也是電腦操作,自動化程度很高,水分、溫度、時間控制嚴格。參觀完KISCO后的總體印象就是,整個生產車間、設備布局緊湊合理,空間利用率極高,染料從生產到干燥、標準化、包裝入庫的整體流水線操作流程,自動化程度極高,有效減少了人工流轉搬運環節、極大的降低了人工使用數量和工人的勞動強度,也避免了廠區環境的污染。這種染料生產的合理化布局,科學的管理思路,對天津亞東工廠的改造提升和烏海亞東新建項目建設布局都是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實驗室的配備更是達到了世界一流實驗室配備水平。無論是質檢和應用,均配備了各種先進的檢測儀器,擁有專業的檢測隊伍。從原材料進廠分析、車間生產中控、產成品質量分析、應用部產品分析,均配有氣相色譜檢測和液相色譜檢測。相比較我廠還在延用的傳統分析方法,該企業的檢測、監測數據準確性高、穩定性強。要提高產品的穩定性,首先要做到的原材料保證穩定,關于中間體原材料方面,不僅僅是亞東公司檢測方法傳統落后,其行業內有些標準規范的數據和檢測項目,和實際染料合成生產就有些脫節,沒有準確的界定產品是否完全合格的科學標線。合理使用采用HPLC法和GC進行原材料分析檢測,真正起到了產品的源頭控制作用。亞東目前的車間生產現狀是完全依靠車間主任進行生產工藝控制,儀器控制幾乎是一片空白,而該企業車間生產的生產過程控制完全采用HPLC的方法進行監控,科學數據取代了傳統的經驗生產模式,提高了產品生產穩定性,提升了產品品質,也大大降低了管理難度。染料成品控制也應用HPLC的方法,深層次剖析出主產物副產物的所占比例,結合染料應用方法,更高層次的保障了產成品的穩定性。實驗室的人員配備也是注重專業素質,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同層次,人員梯隊建設合理配置,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人員吸收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技術為先導的用人策略,銷售、采購人員都擁有極強的專業素養。注重專業培訓,內部學習和外部學習相結合,技術人員經常走出去進行考察和學習,考察和借鑒其他同行業中出現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吸收轉化提升,為我所用。
韓國之行,感覺到的差距讓我非常震驚,邊看邊冒汗,結合我們亞東的現形現狀,落后至少有10年時差。科學的實驗室規劃、高規格的管理理念、先進的儀分技術、合成控制和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設備配置、專業性的檢測、生產技術隊伍、自動化數據化的品控方法、標準室的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的中間控制等都是我們要學習和總結的地方。我自身的緊迫感無比強烈,各項工作盡快提升迫在眉睫。
結合亞東集團趙總去韓國之前召開的亞東中層管理干部關于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專題會議,更明確的指出了亞東未來的發展和走向。該企業的企業管理就是我們的樣板,是我們工作全面升級的目標。我們要按照趙總制定的集團發展規劃和目標,依托提升精細化管理的方法,解放思想,虛心借鑒,改變習慣、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有步驟、有秩序、高標準、嚴要求的推進各項工作的全面改革。目前我們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
1、工廠的一體化、流程化布局建設和改造方案,盡最大限度解決周轉造成的浪費與環境污染。
2、提高自動化裝備水平,減輕員工勞動強度,減少人員用工。
3、按7S要求規范管理企業的現場環境,提升尾氣和粉塵的處理,改變后處理混配的工作方式,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4、引進、培養專業儀分檢測人才,充分掌握儀器分析方法,真正起到從原料質量把關、生產中間控制到成品質量把控的靈魂作用。
5、認真梳理流程制度,完善考核機制,支撐企業的創新升級。
6、加強企業人員培訓,先由內部培訓做起,利用好技術部老工程師積累的工作經驗,讓其充分發光發熱,提升生產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加大走出去學習調研的力度,爭取質檢、技術、應用、倉儲、生產等都有機會去同行業中學習、吸收、借鑒、找差距。
生產運營總監 李新勇